12月16日10时58分,随着一节500米长轨铺入杭州西站,标志着湖杭铁路正式进入全线铺轨阶段,朝着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开通运营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湖杭铁路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和杭州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是浙江省首次主导建设的高速铁路,由浙江省交通集团牵头投资,项目全线长137.8公里,双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项目批复概算约371亿元。项目的建设,对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提升以省为主高铁建设技术力量和行业地位,填补浙江高铁建设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高效协同 跑出高铁建设加速度
137.8公里、50座桥梁、33座隧道、6座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这是13000余名湖杭铁路建设者需要在33个月内共同完成的目标。
投入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沉重的征迁任务。湖杭铁路项目涉及湖州、杭州两市7个区(县),24个街道(镇),86个村,全线涉及红线用地7065.49亩;拆除民房1327户,拆迁企业75家;电力线路迁改661余处,通讯线路迁改687处,天然气管道迁改48处,给排水管道147处。在湖杭铁路公司工程部经理夏海滨眼里,必须尽快妥善处置好这一系列任务,才能保障工期如期进行。
2019年9月17日,湖杭铁路开工建设
去年夏天,一条500KV安仁/安和高压电力线迁改任务压在了他的头上。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条电力线一旦停电,会影响这个浙北地区,甚至华东地区的用电,当时又正值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期,因此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电力线迁改完成。“一般像这样的超高压电力线,施工时长差不多都得在2年左右。”夏海宾说,因为每个管线迁改项目都是一个工程,从初步设计到最后竣工,中间的每个环节缺一不可。环节越多,就意味着沟通成本的大大增加。夏海宾就这样顶着炎炎烈日,东奔西走在省内省外的各个单位之间协调,最快的时候甚至一天之内落实完了一个招标协调事项。从5月到10月,原本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事,就这样以5倍速快进完成。
这是一个缩影。据了解,湖杭铁路建设开工以来,在代建单位15000多名建设者的配合下,“白+黑”“5+2”的工作精神,成为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抓抢施工进度的重要保障。而在代建、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参建单位的密切协作下,项目迅速推进,16个月完成全线33座隧道贯通,20个月完成富春江特大桥合龙,24个月完成杭州西站屋面封顶,屡屡刷新速度。
攻坚克难 确保控制性节点
杭州西站、富春江特大桥和鹿山隧道并称湖杭铁路建设的三大控制性工程。
2021年5月21日贯通的鹿山隧道是湖杭铁路全线唯一一座I级风险、长大隧道。项目地处丘陵地段,最高海拔约385米,最大埋深约280米,属浅埋隧道,坍塌冒顶安全风险极高。针对复杂的隧道地质条件,项目引进新工法、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采用攻关、研发和应用为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在隧道施工中更配置了湿喷机械手、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全自动防水板钢筋铺设一体台车和全断面液压钢模分仓浇筑衬砌台车等装备,有效解决了长段落浅埋、强突泥涌水、临近既有隧道等施工难题,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施工、快速施工。
2021年8月31日,杭州西站金属屋面封顶
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杭州西站,施工难点在于单体工程量大、交叉作业多。特别是候车层的施工,仅此一层混凝土浇筑方量就达到21000立方米,钢筋绑扎量9000吨,钢结构安装3811吨,交叉作业队伍多、施工节点复杂、施工难度大。从2021年1月15日杭州西站站房候车层局部施工开始,项目通过超前谋划细化分组分工,有序推进候车层大面积施工,仅历时82天,杭州西站混凝土主体结构正式封顶。
2021年8月31日,富春江特大桥合龙
富春江特大桥则是国内首座单跨300米、时速350公里、4线、无砟轨道、高低塔斜拉桥。为了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技术要求高、工期压力紧张等不利影响,主桥建设初期,围堰基坑开挖采用链斗式挖泥船,多波速扫描技术进行水下测量,在围堰清基快速、高效的同时保证开挖质量;钻孔桩施工采用以冲击钻引孔+回旋钻成孔的施工方法,辅以护筒跟进措施,确保钻孔桩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质量。
释放智慧信号 引领“数字化”建造潮流
在富阳拔山村,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小型预制构件厂内,180°旋转的“机器臂”正把1立方米的产品有序分离成一个个光滑平整的“压缩饼干”,几秒钟就生产出一个水沟盖板小型预制品。
这是中铁十二局湖杭铁路6标段项目部全自动化“智能高铁”小型构件生产线。“过去需要30余人干的活儿,现在只用2个后台核心手就能轻松搞定。”构件厂负责人钱传顶看来,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一组模具从布料到成型再运输到养护室的时间只需用15分钟,较比传统生产线节约了200%;能够满足 900个模具同时运转;预计8小时能完成3500件,比传统的生产方式一天500件的产能提高了6倍,平均几秒就能完成1件预制构件。
湖杭铁路项目开建以来,不断依托智能建造推动信息技术与铁路建设深度融合,提升施工现场现代化管理水平。
不仅如此,如今几乎所有操作流程都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开启智慧工地“屏霸”模式。只需一部手机,“扫一扫”“点一点”“看一看”,就能一目了然地实时了解平台建设、生产运行、智能“检测”等各项数据信息。“国内人力资源短缺日趋严重,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些实际情况也倒逼铁路建设行业加强标准化建设管理,探索应用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湖杭铁路公司安质部负责人说。
2021年10月25日,线下工程全线贯通
针对隧道复杂的地质条件,降低铁路隧道衬砌质量通病问题带来的安全运营风险,湖杭铁路鹿山隧道在衬砌施工中率所应用“3+2”四新技术是又一个创新。“运用3D扫描仪,2分钟完成60m内净空扫描,生成点云数据、三维点云图,建立隧道‘净空数字化档案’”,项目负责人李涌介绍,“3D扫描还能提供二衬实际厚度数据,计算出每模衬砌需要的混凝土数量,为质量控制、成本管理提供实时依据。”
“当下,我国高铁建造技术正不断迈向智能化、信息化,针对此次的站房及四电,我们在设计、施工阶段采用BIM设计,整合建筑数据,优化施工组织,同时采用数字化智能手段,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标准化管理,着力推动高铁‘大脑’中枢的高水平建设。” 湖杭铁路公司相关负责人补充道。